4月18日,网上流传一份关于北京医通的“暂停通知”。
网传北京医通“停工通知”截图
通知称,因无力承担高额运营成本,北京医通在线系统将于2022年4月20日9时起正式关闭。
据公开报道,到2021年初,已发行超过2400万张“京易通”卡,日注册量超过10万。市级门诊预约率近90%,成为北京市医院最大的预约挂号入口。
“不知道除了京医通还可以用什么挂号...”这个通知让很多人焦虑,担心京医通暂停后,黄牛会卷土重来,挂号看病会更难更贵,甚至会切断外地患者进京的通道。
在微博、小红书等社交平台上,很多人担心京医通暂停后可能会出现“挂号难、”的问题。
“北京市卫健委和北京市医院管理中心正在积极引导当事人解决关于北京医通停播的纠纷,后续进展将在官网披露。”4月19日,北京卫健委相关人士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
“注册的信号源不受影响”
京医通是北京多家医院的在线预约挂号和随访平台。目前已与北京友谊医院、北京同仁医院、北京积水潭医院等近30家医院开启合作。
从在线服务模块,用户可以预约挂号、门诊缴费、随访、查询检查报告等。
“精易通是我用过的用户体验最好的(平台)。从网上挂号到在医院缴费,也可以直接使用电子医保卡。我真的不希望它消失。”有用户在社交平台评论。
也有用户担心之前挂过的号会因为平台停服而被注销。
《财经国家周刊》记者注意到,4月19日,北京医传的平台可以正常注册。
北京医疗平台页面截图
“已经挂掉的号源可以在医院正常取号,不影响。”京易通人工客服告诉记者。
《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也咨询了宣武医院、首都儿科研究所等多位北京医联体合作医院相关人士,均被告知目前可以在北京医联体平台正常挂号、预约,无需正式通知。
北京友谊医院工作人员表示,如果不确定京医通接下来能否正常运营,可以通过医院官方微信账号进行注册。
停机原因或涉及北京银行
为什么这样一个线上便民医疗服务平台突然发出“停运通知”?
公开资料显示,“北京通景宜通”卡是由北京市卫健委、北京医院管理中心、北京银行推出的具有电子账户功能的实名制ic医疗卡。可作为医院就诊卡,实现微支付功能。“京医通”微信官方账号的认证主体为北京市医院管理局,认证类型为政府。
从北京市政府采购网的公示中可以看出,“北京医疗通信预约平台指导服务项目”的唯一服务供应商为北京颐和春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颐和春天”)。
“停运通知“的签约单位是怡和春天。
通知称,北京银行作为北京医联体线上系统的出资方,多次拒不履行出资义务,导致怡和春天独自承担了这一长达7年数亿元的公益项目费用。目前公司不堪重负。由于无力承担高额运营成本,北京医通在线系统将于2022年4月20日9时起正式关闭。
企业调查信息显示,颐和春天成立于2014年9月18日,注册资本5000万元,法定代表人为马军。
《财经国家周刊》记者注意到,2019年以来,该公司多次被列为“被执行人”。2019年8月被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列为被执行人,执行标的190.75万元;2020年4月被北京三中院列为被执行人,执行标的128.75万元;2022年3月被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列为被执行人,执行标的304.55万元。
此外,2017年7月,颐和春天引入中青中联公司,中青中联公司承诺向颐和春天增资1.1亿元,成为公司大股东。但因中青中联未履行增资义务,与马军就公司经营管理及盈利承诺存在分歧,双方对簿公堂,最终法院判决终止增资协议。
4月19日,记者就京医联“停牌公告”以及与北京银行的纠纷问题多次致电颐和春天,截至发稿时无人接听。
北京市卫健委:积极沟通确保患者正常就医。
针对“停运通知”,4月19日上午,北京市卫健委作出公开回应,确认了北京医通运营商颐和春天与北京银行的纠纷。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北京医院管理中心前期已关注此事,并责成当事人积极解决纠纷。”北京市卫健委表示,已紧急通知双方,将进一步督促和引导双方依法理性解决纠纷,以维护公共利益,让群众继续获得便捷的网络预约服务。
北京卫健委官网截图
据媒体报道,北京银行也表示:“我行已收到北京颐和春天科技有限公司关于“京医通”停用的通知。我行一直高度重视京医通的安全运行。我们将切实履行社会责任,继续积极与北京颐和春天科技有限公司沟通,以理性的态度加强各方合作,确保患者正常就医。”
此外,北京银行2020年社会责任报告中提到建设“京医通”项目:2020年,“京医通”项目紧紧围绕惠民金融这条主线,重点支持北京医疗消费联动改革,丰富市属医院支付渠道,参与北京市多卡融合改革,为北京居民提供更加便捷的医疗服务。截至2020年底,“京医通”项目已覆盖北京27家三级医院、34家医院,累计发卡1895万张,绑定社保卡766万张,成为北京最重要的预约挂号渠道。
相关标签: 生活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