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平淡无奇,是《仲景》中应用最广、最常用的药物,本书引用158次,《伤寒论》引用70次,《金匮要略》引用88次。
甘草汤见于《伤寒论》第311条:“少阴病,咽痛两三天,可合甘草汤。”
方与药的区别在于,单味是药,复方是方。这只是一般意义上的。深入理解的话,“万能药的一般作用,不管加多少,都只能叫药;虽然药物只是盲目使用,但在治疗原则的指导下进行治疗,这就是所谓的处方。”
所以,药之所以是药,方之所以是方,主要不是药的味道,而是剂量。
甘草。对于仲景可以概括为八个字:强、督、急、和。
01
强古
所谓甘草的强化作用,是指甘草与某些药物配伍,可以使其某一方面的药效更加突出,并且固化稳定。
比如甘草和桂枝的配伍,往往是后世注释者在解释其配伍意义时总结出来的。
桂枝性温,有通阳之功。““华””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原来,桂枝得甘草,不仅强化了其原有的升阳功能,而且使这一功能保持在稳定状态。
桂枝的这种强化和固摄阳气的作用可以概括为两种形式:
分歧。解表药中,桂枝配甘草能散辛辣,通阳散寒,解表祛邪,治外感寒有无汗。
第二,强心和阳。桂枝和甘草巩固和稳定了温补心阳的功效,治疗因心阳虚引起的心悸和焦虑。桂枝若不加甘草单独使用,仍有温阳作用,但其强心壮阳作用难以凸显,且不稳定。
第六十四上云:“汗多,人忧手,欲按者,以桂枝甘草汤为主。”
如果这个方子里没有甘草,那么桂枝的功效要么分散,要么下降,在强心壮阳的功效上难以稳定。
在范的强心壮阳方剂中,大多与归肝的配伍结构密不可分,如桂枝汤、桂苓疏肝汤、桂枝芍药加舒气牡蛎九逆汤等。
同理,《金匮要略·治水气脉证》中,甘草麻黄汤治“利水”,没有甘草的凝固,很难达到治利水发汗稳定的目的。
芍药和甘草分别被总结为苦、甜变阴或酸、甜变阴。
《伤寒论》第二十九条说:“.....若厥温于足,则制成芍药甘草汤,其足伸”,得益于其滋阴功效。
如果白芍的用量只是重,加上甘草,其镇痛作用就会凸显出来。
萧中建中汤、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唐璜均重用芍药和甘草达到镇痛作用。
《金匮要略》甘遂半夏汤之证,痰饮咳嗽之证,“患者脉弱,欲利己,利快,虽利,心持续满,故欲留饮,故以甘遂半夏汤为主。”
在这个证候中,水是留着喝的,虽然有消散的趋势,但是病机还在,证候继续充实在心下。仲景以甘遂为君,攻水而饮,以甘草为兵。
《神农本草经》说甘遂反甘草。陶弘景在《本草笔记·序》中说“云“不用邪,反为””。
而仲景只是用甘遂配甘草,为了互相刺激,一起用,取了相反的,也就是说在这篇文章的“留”这个词上。
仲景书中的““饮””有很多种,都是停而不散,滞而不作,死气沉沉的“死水”。
但仲景只把这篇文章的证候称之为“饮留”,说明在仲景看来,这个证候是停滞不前,纠缠不清,顽固不化的,所以用甘遂和甘草代替搅动,非常规,使饮留随搅动而尽。
甘草在此,意在加强甘肃排水之力。
02
监督系统
景云“冷的人热,热的人冷的人”,就是存弊求和。不过,虽然用药方式有所偏颇,但也不宜过度。如果过了头,就会被正气或寒热所排斥。
因此,甘草的另一个重要用途。对仲景来说就是监督药性的极端,以钝化其湍偏,使其在所需功效上更加突出,减少毒性或副作用。
例如,第29: 1条+...对于那些患有昏厥,咽干,烦躁和呕吐的人,它被制成甘草姜汤。”
这个方子用了四两甘草,而干姜的用量只有两两,但要达到“恢复其阳气和”的目的,所依赖的主药是干姜,而不是甘草。
本方中重用甘草的目的是将干姜留在中间,恢复阳气,防止其爬上爬下。
另外,与四逆汤相比,干姜附子汤在药物组成上只有甘草,61条有云:“后,汗出反覆,昼不安,夜静,不吐不渴,无表证,脉弱不热,以干姜附子汤为主。”
此证始于出汗,因治疗不当导致正气骤减,阳顷刻而死。起病虽急,但非慢性病,故急用生姜大热复阳,以求锐效。
四逆汤虽有回阳之功,但仲景多用于开郁寒回阳,故生姜与甘草同用,其性急缓,锐性和缓,减缓生姜的逸气,防止寒热排斥。
白虎汤用大寒的石膏和知母,清热去火。为了防止其受凉,用甘草来减缓其性,用粳米来保护。
调胃承气汤中的大黄、芒硝清热功效显著,与甘草配伍,减缓其性,防止其加快,突出调胃之意。
03
减速
《伤寒论》中,症状急时,用甘草缓解症状。
第158条:“.....一天大便几十行的人......干呕和心烦不能安”。虽然病机与半夏泻心汤相同,但由于症状的紧迫性,一天下泻可达“和几十行,干呕不能安”。
因此,在半夏泻心汤原方的基础上,增加甘草的用量,使其处于君药地位,突出优先。
《金匮要略·吐减病脉辨证论治》说:“食后呕吐者,以大黄甘草汤为主治。”
此证,饭后立即呕吐,是由于热阻,积热为火,腑中之气受阻,气、火不能下流,气、火受激向前推进,故饭后立即呕吐。
处方大黄甘草汤:大黄四两,甘草一两。
用大黄清腑,清热降火,甘草急则清而不多。
此外,《伤寒论》第175条:“对于风湿病患者,关节痛烦,痛不能屈不能伸。近则剧烈疼痛,汗出气短,小便不利,恶风厌衣,或微肿,甘草附子汤为主方。”
这是风湿流入关节,症状剧烈而急迫。所以用甘草,一个急止痛,一个倔,为了减缓治疗。
04
谢赫
《伤寒论》中寒热反差大的药物合用时,甘草作为结中介。
寒热不同药物通过甘草的协调建立联系,使方剂成为一个整体结构,可以在整体层面上发挥作用。
如柴胡桂枝干姜汤、小柴胡汤、黄连汤、半夏泻心汤等。,药物多,配伍关系复杂。寒热并用,以甘草为结中介,全方位链接、网络、总结每一种药物,使方剂融为一体。
仲景对甘草的应用,超出了《神农本草经》对甘草的理解。
《名医录》总结甘草:“温中降气,烦气短,伤脏止咳,止渴通络,益血气,解除各种药物毒性。”
我们可以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找到甘草的踪迹。
一味甘草,仲景所用,纵横一体。从小处看是药,从大处看是药方。
作为一种药物,它在不同的配伍结构中发挥不同的作用。作为一个政党,它体现了内部章程。
第三百一十一条,少阴病,外感邪气可因热致咽痛,虚者不补,热者不泄。如果不能祛除,就加桔梗来清,散,愿意缓。这就是后世治疗咽喉痛的始祖——橘梗汤。
《伤寒论》中甘草的70个方剂中,只有甘草汤中的甘草是生用的,意思是它性淡性凉,用于治疗少阴病外感致病引起的咽喉肿痛,表现出见怪不怪的效果。
相关标签: 生活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