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事概况
编辑/调查人类事务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科技不发达,日常生活中也不是每个家庭都有电子设备。电子设备在当时还是一种罕见的物品。
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新设备的出现,我们的生活也在不断变化。而那些小时候风靡全国的电子设备,也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成为我们这一代人的记忆。
这些电子设备曾经风靡一时,但现在年轻人对它们一无所知。现在让我们来回忆一下这些令人难忘的电子设备。
“有事给我打电话。” BP机也叫寻呼机,由超外差接收机、解码器、控制器和显示器组成。
它从基站发射的寻呼信号和干扰中选择要接收的有用信号,将其恢复为寻呼机的原始基带信号,并产生音频(或振动)和显示数字(或字母和汉字)信息。所以寻呼机本身其实只是一个信号接收和显示设备,不能单独使用。
1983年,第一个寻呼台在上海开通,BP机正式进入中国。当时摩托罗拉是BP机的生产公司,也是BP机的代名词。当时一台BP机的价格很贵。
从1990年开始,BP机在国内遍地开花,寻呼市场异常繁荣,也使得寻呼台之间的竞争逐渐白热化。那个时代的标准时尚是把BP机别在腰上。
80年代,“有事就呼我,”可以说是当时最流行的一句话。如果能听到传呼声,一定会引来街上人们羡慕的目光。
93、94年手机开始慢慢出现,BP机逐渐被取代。1995年下半年,寻呼市场被手机市场强势攻占,寻呼用户开始停止增长。
自1996年以来,寻呼市场业绩下滑,用户数和寻呼台数急剧下降。直到2005年,BP机在中国淡出舞台。
老板标配——手机在传呼机大行其道的同时,另一种更方便、更具象征意义的通讯设备也在市场上流行,而且更厉害,那就是老板标配——手机。
手机和BP机是同一个时代,但是BP机很普及,那个时代能拿着一部手机的人,才是真正的身份、地位、财富的象征。
上世纪80年代,一部手机的公开价格是2万元。要知道,当时普通员工的月薪在50元左右,现在几乎翻了一倍。照此计算,当时一部手机的价格相当于现在的200多万。
苹果新手机iphoneX一万多,可见当时手机有多豪华。
1987年,移动进入中国。当时,广东率先建成了连接港澳的900MHZ模拟手机,摩托罗拉也借此机会推广自己的手机。
而这款重量级的手机,又厚又笨重,看起来就像一块黑砖,有一斤多重。除了打电话没有其他功能,通话质量也不清楚,所以经常打电话。
手机虽然体积庞大,但其大电池充电后只能维持30分钟,充满一次需要十几个小时。
即便如此,当时手机供不应求,就算有钱也不一定能买到。街上排队拿钱的人太多了,票瞬间就卖光了。
而且随着香港黑帮电影的兴起,手机被很多大片火了,也导致人们争相模仿,也导致市场上严重缺货。
然而,通信领域一直在进步。随着2G网络和更方便的黑白屏手机的出现,2000年初手机从市场上消失了。
移动电信之争的产物——小灵通说起小灵通,可能有很多人听说过。在很多80后、90后的记忆中,小灵通的地位是很高的。那时候谁不想拥有一部小灵通?
1996年,中国移动和中国电信分开。移动专注于手机通信业务,发展迅速。然而,由于其业务限制,电信只能看着移动赚大钱。
这时,余杭电信局局长徐福新提出,将小灵通无线市话嫁接到固定电话网上,小灵通接入中国电信网前端的无线技术就成了搭建在固定网上的小手机。UT斯达康总裁吴英成为徐福新的合伙人。
因此,从1998年1月开始,小灵通在余杭地区正式开通。2002年8月,小灵通在中国大陆200多个地方开通,在线用户超过600万。2006年10月,中国大陆小灵通用户达到历史峰值。
有一段时间,全国各地都是小灵通的用户,不管男女老少,人人都要有一部小灵通。
小灵通功耗低,待机时间长,通话质量好,更重要的是对人体伤害小,老人小孩孕妇都可以用。
但从2008年开始,小灵通用户数量不断下降,小灵通也被列为折旧资产。直到2014年10月,小灵通基站全部关闭,小灵通时代结束。
上世纪90年代,我们上学的时候,电脑还很笨重。那时候上计算机课,我们要穿鞋套才能去。所以上计算机课之前,学校走廊里会有一堆人借鞋套。
那时候电脑显示屏还是很重的,开一会就会严重发热。那时候上网要等很久,还要关电脑才能玩。
那时候为了躲避父母的检查,为了不被父母骂,我们经常对着电脑扇风吹。相信大多数人都经历过这样的事情。
大凹凸电脑也叫凸屏显示器。和现在的电脑显示器相比,确实又丑又重,散热也不好,因为为了保证电子束打在屏幕上的半径一致,所有的电脑屏幕都做成球体,然后随着技术的逐渐成熟,电脑屏幕就变成这样了。
之后,市场上出现了等离子屏和液晶屏,这种凸面显示屏退出了历史舞台。
家庭影院——录像带和录像机在80年代,人们唯一的娱乐爱好就是看电影,这在当时是非常时尚的娱乐活动。年轻男女在约会,电影院是约会必去的地方。每到新年假期,电影院都挤满了人。
那时候录像厅是那一代人精神食粮的来源。那些街边、小巷深处开着的阴暗的小房子,吸引了无数人在那里上演这个神秘而刺激的故事。不开玩笑,那是一个很多年轻人性启蒙的地方。
录像带和录像机的发明也把电影带进了家庭。那时候,家里有录像带和录像机的人都是大户人家,都是那个地区最有钱的人。
然而录像机的黄金时代只有10年。随着科技的发展,录像机逐渐被VCD和DVD取代,一些录像厅被改造成了歌厅和音像店,录像机从市场上消失了。
黄金DVD时代——VCD 1992年,还在安徽电视台工作的蒋万猛在美国国际广播电视技术展览会上看到了MPEG解压技术。他和+CUBE公司的董事长孙一起把这项技术应用到电子市场。
直到1993年9月,世界上第一台VCD影碟机在安徽合肥诞生,取名& # 34;万艳& # 34;。VCD播放器一投放市场,销售异常火爆,随后产生了多种品牌。
VCD在中国迅速崛起只用了几年时间,就成为年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的大产业。
就连电子工业发达的日本和美国也竞相模仿万燕VCD生产。
唯一遗憾的是,从技术上来说,& # 34;万艳& # 34;发明了VCD播放器,却没有申请专利,所以很多公司争相模仿。直到DVD的出现,VCD也被卷入滚滚历史洪流。
结论这些电子设备虽然消失了,但在我们心中依然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毕竟他们陪伴了无数的青春。
当然,科技的进步也改变了我们生活的多样性,给我们单调枯燥的生活增添了许多乐趣,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和快捷。
但是,每次看到这些老物件,一种奇怪的感觉还是会萦绕在心头,大概是对逝去青春的回忆吧!
相关标签: 数码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