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有一种朝代,就皇族而言,具有不容置疑的延续性。但从朝代法制的角度来看,似乎有两个朝代互不相干。这些朝代是西周和东周,西晋和东晋,西汉和东汉,北宋和南宋。
其中,汉朝就不一样了。其他三个朝代虽然因为不同的因素一分为二,但皇位从未落入外人之手。汉朝因为“王莽篡汉,出现了15年的权力真空,西汉和东汉在时间轴上没有衔接。
基于此,现在的民间文史学者否认西汉和东汉属于同一个汉朝,说西汉和东汉根本不是一个朝代。原因是在王莽的新王朝,公元9年1月,王莽废除了听话宝宝的皇太子职位,降职为安定公,改国号为汉朝新朝。
另外,刘秀是刘邦的第九个孙子,两人相隔近200年。刘邦的遗传基因在刘秀身上还剩下多少,那就让大家发挥想象力吧。由此,民科学者得出刘秀的东汉和刘邦的西汉没有继承关系的结论。
简而言之,国号被王莽改了,皇族被王莽断了。从这个意义上说,西汉和东汉真的不应该说是一般意义上的同一个朝代。
但认同这种观点的人有一个致命的认知误区,那就是站在今天的历史中,用今天人的思维模式套用2000年前的古人。
汉朝是一个现代称谓。今天,人们为了便于历史研究,把汉朝称为东西汉。古人没有“汉朝和”汉朝的称谓。班固的《韩曙》和司马光的《子同治简》都没有单独写汉朝,所有的皇帝都是按照在位的时间顺序逐一写传记的。
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当时所有的人,从贵族到黎族,都认为东汉是西汉的延续。
首先,东汉开国皇帝刘秀承认他是汉朝的继承者和复兴者,而不是新王朝的建立者。
“人的脑子里全是韩,刘的感情里全是”。这句话包含了光武帝、立新帝和假刘氏宗亲王朗所认同的观念。建武三十二年二月,光武帝效法秦汉武帝拜泰山,要求起草禅定文章的官员要体现““光武受中兴””的天命观。也就是说,光武帝刘秀完全认同自己的汉朝和刘邦的汉朝是一样的。
历代也都接受了光武帝的观点,所有文史资料中都没有““汉朝,”汉朝”的故事。
汉朝始祖刘邦建立汉朝后,两个汉朝都遵循五行的忠告,确立了汉朝尊火德的观念。因为秦朝还是黑的,水是德。汉秦分裂,所以汉朝五行属火,这也是“韩嫣”刘邦是赤帝之子转世的说法的来源。
光武帝复兴汉室后,为了证明自己与刘邦一脉相承,为了重申“汉为火德”的思想体系,认为从尧到刘邦,他是“红三德,长九世”。从道德的五行来看,刘邦是尧的继承者,是刘邦的继承者,他们都是火德体系。
一个朝代的道德”的“ 5要素是什么?简单来说就是一个王朝所采取的治理思想。五行中,木为仁,火为礼,土为信,金为义,水为智,对应着仁、礼、信、义、智。秦朝崇尚法家,所以以水德作为智慧的象征作为治国思想,而汉朝推崇周朝,主张儒家以礼治国。
光武帝的东汉并没有改变皇帝与士大夫共治的礼治观念。光武帝是王莽篡汉的复辟,是一个朝代内的中兴,也可以说是复辟。
汉朝说法的由来一些现代学者通过比较西汉和东汉的历史特点和社会形态,分析出两个汉朝的社会组织形式和朝廷结构设置不同,从而得出两个王朝不是同一个王朝的结论。甚至说刘秀标榜自己延续刘邦的路线只是为了攫取* *资本,这是作秀,对古人有点不公平。
王莽篡汉建立的新王朝充其量是一个伪王朝,不是正统王朝,不被历代史官所承认。它和吕后、武则天控制朝政一样,只能算是一个朝臣玩弄权术,引发朝内混战的曲折时期。
王莽的傀儡王朝持续了15年,包括后来的三国时期,也是汉朝的一部分。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现象。黄巢建立了大齐王朝并称帝,但黄巢在起义时仍被载入唐朝历史。
也就是说,中国的朝代不是以建立政权和换一个新的爵位为基础的,而是以是否得到世人和史家的认可为基础的。
东汉和西汉的名称是后人为了方便历史研究者而人为划分的。
因为西汉都城在长安,东汉都城在洛阳,长安在西,洛阳在东,所以分别称为“西汉”和“东汉”。
西汉和东汉是汉朝的总和,是一个王朝的两个阶段。在很多核心的东西上,两者没有区别。只能说汉朝从“东汉到”东汉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所以近现代史书中“西汉”和“东汉”的说法,客观上并不完全准确。但从历史普及的层面来说,有助于历史的普及和大众化。两个大国互相取长补短,汉朝的说法逐渐被大家接受。
相关标签: 百科生活